刘有成(1920-2016),有机化学家、教育家。
刘有成先生1920年11月生于安徽省舒城县。1938年9月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抗战期间迁至四川沙坪坝),1942年9月毕业后在四川北碚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1943年3月至1945年7月在中央大学任助教。1945年8月赴英国利兹大学留学,在有机化学家Challenger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11月获博士学位后赴美做博士后研究,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化学系(1948年12月至1951年10月,合作导师Riegel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1951年11月至1954年10月,合作导师: Kharasch教授)开展甾体化学与自由基方面的研究工作。1954年12月回国后,响应国家号召赴兰州大学工作,与朱自清、黄文魁、陈耀祖等老一辈化学家一起,创立了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科。刘有成先生历任兰州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1993年应国家教委聘任,担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刘有成先生毕生致力于自由基化学的研究,是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之一。1955年4月来到兰州大学后,就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自由基化学科研小组。从1955至1966年,刘有成带领他的助手和学生们先后研究了硫醇对苯乙炔的加成反应和聚苯乙炔分子的合成,取得了在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结果。他还与兰州炼油厂和兰州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合作,开发了以丙烯和苯为原料制备苯酚和丙酮、异丁烯聚合合成润滑油添加剂的工艺技术,解决了工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文革结束后,刘有成开始了他在自由基化学领域新的探索,从1977年到他去世的近四十年里,刘有成在单电子转移反应和生物有机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有:
(1)研究了脂肪族酰基过氧化物自由基引发剂的分解反应,发现了过氧化物新的分解反应动力学和新型的羧基转化反应;研制了一种新的高效、安全的自由基引发剂。该研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深入研究了氮氧自由基与生物活性分子的单电子转移反应,阐明了氮氧自由基与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等抗氧化剂的反应机理,为理解这些生物抗氧化剂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抗氧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化学诱导动态核极化(CIDNP)等先进技术阐明了多种自由基正离子参与的单电子转移反应机理,发展了合成哌啶氧胺盐和氧胺盐氧化产生自由基正离子的新方法。此外,还研究了烯基格式试剂与卤代烷的电子转移反应,揭示了反应机理和反应的立体化学。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3)开展了生物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生物膜模拟体系和环糊精等微环境中的电子转移反应和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等课题上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揭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做出了贡献。
刘有成先生作为化学教育家,从兰大到中国科大,登台执教半个世纪,先后培养了6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人已成长为国内外有机化学界的中坚力量。除了学术上的成就外,刘有成对兰州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由刘有成、朱子清、黄文魁和陈耀祖等老一辈化学创立的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科于198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5年在兰州大学成立了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有成先生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国家对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的高度肯定,也标志着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刘有成先生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奖。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5年再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对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的杰出贡献,刘有成于2013年获得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刘有成还担任过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和第三届理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和第二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性刊物《化学中间体研究》(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编委(1987~1989),《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编委。20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上世纪90年代刘有成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
文中内容节选自以下链接:
https://news.lzu.edu.cn/c/202011/73889.html
https://news.lzu.edu.cn/c/201811/52403.html
https://news.lzu.edu.cn/c/201604/38883.html
https://news.lzu.edu.cn/c/201602/38515.html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陇ICP备10000336号